从算力到算效,找到提升辅助驾驶上限的“胜算”
2025/09/18
随着汽车智能化进程的加速,辅助驾驶芯片的算力成为了突出标签,被许多消费者视为衡量辅助驾驶水平的标尺。然而,在真实路况中,仅凭算力的大小,真的能判断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吗?这背后,隐藏着决定辅助驾驶系统表现的真正关键因素——辅助驾驶芯片的“算效”。
衡量辅助驾驶能力
为什么算力不是唯一指标?
如今的智能汽车,感知硬件快速升级,摄像头数量增长、像素提升,激光雷达线束增多,毫米波雷达从3D迈向4D,给汽车带来环境信息的爆炸式增长。同时,BEV(鸟瞰图感知)、Transformer等新一代算法模型,可以让系统更全面地“看懂”周围环境,也带来了计算复杂度的大幅提升。
海量数据与复杂算法的双重压力,对辅助驾驶芯片这个汽车“智慧大脑”提出了更高的考验。
而芯片强不强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看它的算力(单位:TOPS),数值越高就代表更强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算力只是“理论上的运算能力”,不等于在真实道路上就能有同样的表现。
如今,“算效”正成为衡量芯片算力的关键要素。它衡量芯片将理论算力转化为真实处理能力的效率,如果芯片转化效率低,再高的理论算力也无法被充分利用,最终影响用户在道路上的真实体验。

纸面参数到真实体验
算效将算力转化为芯片的真实表现力
什么是“算效”?算效即芯片将理论算力转化为真实处理能力的效率,它衡量的是“每单位算力能完成多少有效任务”。用一个常见的比喻来说,就像买房时的“得房率”——相同价格买房,芯片的算效越高,意味着“得房率”就越高,实际可利用的处理能力也就越强。
在辅助驾驶领域,算效常用“每秒准确识别帧率 (FPS,Frames Per Second ) ”来衡量。这一指标背后,折射出芯片在硬件算力固定的前提下,处理感知数据的效率、运行复杂算法的能力,而这些能力直接决定了辅助驾驶功能能否更稳定、更可靠地落地。
从用户体验维度来看,出色的算效表现带来了显著的体验升级。当车辆行驶在车流密集的城市道路,尤其是面对复杂路口时,高效的芯片能同步处理多类交通参与者的动态信息——无论是行人、机动车、两轮车,还是突然出现的宠物,都能被快速识别并精准追踪其运动轨迹,进而提前预判潜在风险。这种应对复杂路况时的从容与决策果断,正是芯片高效信息处理能力的直观体现,让驾驶过程更具安全感与掌控感。
在成本层面,优异的算效还在不断打破高阶辅助驾驶的普及壁垒,让更多用户得以享受科技红利。随着芯片算效的持续优化及显著提升,即便在中等算力水平的硬件平台上,也能够稳定、高效地支持这些复杂功能。这一突破正推动着高阶辅助驾驶体验加速向 “标配化” 迈进,让科技便利惠及更广泛的人群。

辅助驾驶芯片功耗
关乎行车可靠
功耗也是影响辅助驾驶芯片稳定的重要因素,对功耗的有效控制,直接关联着辅助驾驶芯片的三个核心问题:性能是否可靠、运行是否安全、寿命是否长久。
安装辅助驾驶芯片的域控制器,往往布置在散热空间极其有限的中控台或地板下方,工作环境远比消费电子严苛。夏季暴晒下,车内温度可达70℃以上,控制器如同被“架在火上烤”。若芯片功耗过高、散热不足,芯片就会过热,被迫降频,算力下降、反应变慢,甚至可能出现感知误判,直接威胁驾驶安全。
因此,降低功耗,是在追求辅助驾驶系统的安全与稳定。在处理相同任务时,更低功耗的芯片,能有效避免因过热降频导致的性能波动,确保辅助驾驶功能在全场景、全天候下持续稳定输出。同时,更低的功耗,意味着控制器核心部件不必长期承受高温“烘烤”,延缓了电子元器件的老化进程,从而延长了硬件的使用寿命,为车辆持久的可靠表现奠定基础。

软硬件联合优化
实现高算效的更优解
要实现更高的算效、更低的功耗,软硬件深度联合优化,是行业发展中被反复验证的最有效路径。
回顾PC时代的“Wintel联盟”与移动时代的“Android+ARM”,再到智算时代的“GPU+CUDA”,无一不是通过软硬协同构筑了强大的软硬件生态,实现了系统体验的持续提升,并均成功取得全球范围可观的市场份额。
对于辅助驾驶芯片而言,这一规律同样适用。要实现更高的算效,芯片架构就必须面向其承载的核心算法进行深度优化。

地平线软硬结合
将每一份算力释放到极致
地平线的核心理念,正是以算法引领,驱动软硬件协同创新,最大化提升算效。好用的辅助驾驶芯片不仅要具备世界级的算法软件能力,更重要的是洞悉真实应用场景,定义先进的智能计算架构,并能够在量产工程实践中发挥极致的系统效率。
前沿算法的实践驱动了芯片架构的协同演进,帮助算效优化。地平线自主研发设计的智能计算架构BPU®,历经三代架构迭代,从伯努利架构到纳什架构,BPU®计算性能6年间提升了246倍,地平线通过软硬结合协同优化,持续为辅助驾驶系统提供最优计算效率,成为驱动智能汽车加速进化的本源动力。

通过算法与硬件的深度协同,地平线集成软硬结合的全栈智驾技术,基于高性能旗舰版征程®6P车载智能计算方案打造的一段式端到端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,融合高集成度、高算力、高效率、高处理能力、高接入能力以及高安全六大优势,为HSD提供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。这种系统级优化能力,让其计算方案能够在严苛的车规环境中持续保持高可靠性,真正做到每一份算力都不浪费,重塑城区辅助驾驶系统体验标杆。
截至2025年8月底,地平线征程®家族车载智能计算方案总出货量已突破1000万片。2025年开启量产的征程®6系列基于新一代BPU纳什架构开发,覆盖10-560TOPS算力,是目前国内唯一满足从L2辅助驾驶到全场景城区辅助驾驶需求的计算方案,高效满足智能汽车的多元化需求;征程®系列客户覆盖超40家国内外车企,合作车型超400款,服务车主超600万。

超越算力之争
以算效构筑辅助驾驶的用户体验
算效不仅关乎用户体验,更是辅助驾驶系统能否安全、稳定、长效运行的核心保障。在辅助驾驶不断迈向更高阶的今天,算效已成为衡量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尺。
面对这一核心命题,地平线给出了明确解法:以“软硬结合”为核心路径,让每一份算力都释放极致价值。从算法层面的创新突破,到硬件架构的迭代升级,再到全栈方案的落地验证,地平线正通过全链路布局,持续深挖算效潜力,构建系统级的算效优势。
地平线通过软硬结合的系统级创新,持续挖掘计算潜力,让每个TOPS算力都发挥出最大潜力和使用价值。这场围绕算效的优化,既是技术实力的体现,也是工程理念的选择。唯有真正理解软件、尊重硬件、坚持系统级优化的企业,才能在辅助驾驶的长远发展中持续领先。
分享文章
欢迎订阅地平线相关资讯,您可以随时取消订阅。
感谢您的订阅, 我们会第一时间推送地平线最新活动与资讯到您邮箱

